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礼器
河南临汝出土的仰韶文化葬具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展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至2024年,经过五期20多年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笔者有幸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期的一点工作。现就我了解的“探源工程”启动前后的一些过程回忆如下。
一波三折的“启动”过程
中华文明探源主要是探索夏王朝国家之前的中华文明最初形成问题。由国家相关部门主导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的设想,是在中国考古学界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背景下提出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经夏鼐、苏秉琦等前辈考古学家的探索,基本明确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有5000年。这是1995年之前考古学界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形成的两个基本的宏观认识。其中,对于中华文明是否达到5000年,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但社会反响极大。所以,进一步探索中华5000年文明,使中华5000年文明从学术上得到充分的认证明确,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最为重大的学术课题之一。
然而,当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年代框架尚未得到明确而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开展中华文明探源之前,先探索明确困扰学术界已久的夏商周三代的年代框架显然是当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大学术课题。
所以,1995年秋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北京召集学者座谈会,提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构想。“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5年秋季开始筹备,作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组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约200位学者,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开设9个课题44个专题。
经过集体努力,于2000年9月15日通过了项目验收。后出版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之后,原以为马上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0年8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考古研究所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以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和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以及世界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为基本力量,聘请国内外从事古代文明研究的学者作为中心的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或客座研究员,有美、英、法、德、意、俄、澳、加、瑞典、丹麦、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学者和国内50多个学术机构的百余位学者,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相应的准备。
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后立即着手三件事。一是筹备召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1年8月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等在京的9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全国数十个省市的文物考古、历史研究机构和高校以及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是我国举行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专题以来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2年至2006年,又先后联合相关单位组织召开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长江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研讨会”“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等8个区域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和1个大型学术会议“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
二是组织编写《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2001年,组建由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20位研究人员参加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课题组,收录摘编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各种成果,包括研究专著10多部,论文集近60部,各种学术刊物近200种,报业约10种,作者近400位,各种论文800篇,覆盖20世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各类研究者的各种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全部论文。《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于2003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获200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
三是创办内部刊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一年两期,及时公布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相关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认识及学术动态。《通讯》第1期于2001年1月印制,设计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徽标,公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章程和组成人员,刊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何秉孟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时任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庆柱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几点意见》,时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心”秘书长王巍的《关于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的构想》,石兴邦的《我很赞成文明探源的研究工作》,佟柱臣的《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探索》,以及灵宝西坡、偃师二里头与商城、周原遗址考古新发现等文章。
其中,何秉孟表示,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200余名专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历史所的同志们在“工程”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多学科互相协作、联合攻关的做法代表了21世纪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工程”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目前许多专家都在呼吁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列入“十五”计划中(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支持这一动议。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都是我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最重大的研究课题之一,都必须下气力去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目的就是推进这一课题的深入……希望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为古代文明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石兴邦指出:集中攻坚中国文明形成的探源研究工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措施。然而,经过近1年的酝酿,为了有效地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先期开展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摸索研究方式与途径,以便为后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通过立项,正式启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于2001年11月通过立项,设立11个子课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测年技术、环境、冶金等多学科,于2002年春季正式启动。11个子课题分别为:古文献有关尧舜禹资料的收集、中国天文学起源研究、礼制的起源及研究成果整理、豫西晋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与分期、碳十四测年技术研究与豫西晋南龙山至二里头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框架、豫西晋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聚落形态研究、龙山至二里头时期铜器冶铸技术研究及相关矿冶遗址资料的收集与考察、中国古代刻画符号及早期文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豫西晋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生态环境评价、文明起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的综合、综合与总结。
在子课题下共设24个专题。经过约90位学者的集体努力,达到预期目标,于2003年12月进行结题报告汇总,后通过验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结题报告汇总之后,根据国家“十五”规划期间后两年攻关研究的具体要求,又拟定了新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李学勤、李伯谦、王巍、赵辉、袁靖、杜金鹏、何驽、赵春青、彭林、刘绪、徐天进、吴小红编写,参加修改的人员有王巍、袁靖、陈星灿、赵志军、朱乃诚、杜金鹏、许宏、徐良高、何驽、赵春青、乔梁、赵辉、周立平等。于2004年6月8日通过了立项论证。
别开生面的结项形式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项目研究的地域范围定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时间范围定在距今4500年至3600年,相当于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期到夏代末年。依据“预研究”的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了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为2004年至2005年,主要研究内容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目的是揭示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即考古学的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与文献记载的尧舜禹夏时期大体相当)中原地区文明演进的过程、文明形态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下设二级课题分别为:聚落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研究;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国内外文明起源理论研究;综合与总结。其中,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研究课题设立3个专题研究:(1)各中心性城邑(陶寺、王城岗、新砦、二里头等)的年代学研究;(2)中心性城邑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研究;(3)聚落分布状况及其变化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研究。
国内外文明起源理论研究成果,后来分别出版专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和《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中外理论、方法与研究之比较》。综合与总结包括对各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提出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的系统性认识;制定下一阶段全面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为2006年至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从仰韶时代的晚期到西周初年;将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展至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初步设计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项:(1)各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研究;(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化过程、文明演进的道路、特点、机制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具体实施于2004年7月开始,至2006年年底进入结项流程。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结项?当时重点考虑以汇报会的形式进行。后经过多方酝酿,最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成果报告会”形式进行。
完成预期任务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成果报告会”于2007年1月3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首先报告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总体研究状况、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丰富成果。他介绍: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探索,项目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期谱系及系列测年、生态环境、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经济和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对各课题研究成果的综合与总结等五大具体课题都完成预期的任务,为“十一五”期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随后各课题实施负责人汇报课题的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果。其中,国内外文明起源理论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介绍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陈淳介绍了有关国外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情况。聚落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研究方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副院长吴小红、博士研究生张海报告了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分期及精确碳十四年代测定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墙与城壕系列碳十四测年数据的拟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研究员张雪莲着重报告了偃师二里头等遗址碳十四年代研究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介绍灵宝西坡遗址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年来的发掘情况,分析了发掘的34座墓葬的分化情况及其反映的社会复杂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介绍了襄汾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研究成果,确定了陶寺早期城址、下层贵族居住区、大贵族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大贵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重要基址,为确定陶寺城址的都城性质和剖析陶寺文化社会形态提供了突破性和关键性的线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华夏考古》编辑部主任方燕明着重介绍了登封王城岗遗址聚落形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王城岗大城城墙、城壕发掘情况及其年代和登封禹州颍河两岸的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的分布和聚落形态等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春青介绍新密新砦遗址在聚落布局与内涵方面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报告了偃师二里头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的聚落考古研究成果,分析了二里头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聚落兴盛期布局大势、二里头遗址周边系统调查及该区域先秦时代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
生态环境及其变化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周力平以中原和西辽河地区为例概括介绍了中华文明演进自然环境背景初步研究成果,分析了襄汾陶寺、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遗址所处地区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探讨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和演变规律,并分析了生态环境背景对华夏文明的出现和构成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以及文明的形成所造成的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及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副研究员齐乌云具体报告了临汾盆地太子滩剖面、洛阳寺河南剖面、陶寺文化各期孢粉、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孢粉等环境考古方面的研究成果。技术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主任袁靖介绍了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家畜饲养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研究员赵志军报告了有关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研究员张雪莲介绍了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古人类食性分析的成果。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延祥介绍了二里头遗址冶铸遗物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副研究员王增林介绍了二里头遗址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始社会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王小庆则报告了对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石质生产工具的初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玉器的制作工艺研究成果。
报告会上,每个课题实施负责人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报告的内容和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和交流。最后,王巍作了简短的会议总结。
历时一整天近10个小时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成果报告会”,内容丰富详实,而且形式新颖,一批年轻学者崭露头角。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结项形式,别开生面。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显示了多学科交叉、集体齐心协力、联合攻关的优势,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实施,在学术研究、组织形式、实施方式等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文摘自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纪事》(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文章有删节。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魏蔚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